自2025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法》正式实施以来,氢能首次被纳入能源管理体系,并在法律上确立了其重要地位。这一举措为我国氢能产业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制备、储运、加氢和燃料电池等技术逐步突破,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

根据国家《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氢能发展被划分为三个阶段。到2025年,期望完善政策环境,提高创新能力。到2030年,广泛应用可再生能源制氢,以推动碳达峰目标。最终到2035年,形成多元化的氢能应用生态系统。
尽管前景光明,但产业仍面临诸多挑战,如高昂的氢气价格和薄弱的基础设施。有预测指出,到2028年,氢能有望重塑全球能源版图,这意味着一场跨行业的产业革命即将到来。
从行业现状来看,北京大兴国际氢能示范区聚集了200多家企业,成为氢能发展的样板。例如北京清驰科技不断推动质子交换膜的创新,其生产的膜片仅12微米厚,却是氢燃料电池“芯片”的关键组成部分。河北保定的未势能源也通过自主研发提高了电堆及其核心材料的自主可控性。
全球范围内,氢能作为一种零排放、高能量密度的能源,在构建清洁、低碳的能源体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我国,绿氢被视为工业减碳的重要手段,然而生产成本仍是挑战。未来随着全国碳市场交易价格的提升,绿氢的经济竞争力将进一步增强。
在储能领域,氢能的应用也备受关注。随着可再生能源发电占比的增加,长时储能需求日益增长,而氢气管道运输的低成本优势使其成为解决储能难题的关键。
资本和技术的双重驱动下,氢能产业吸引了众多央企和民企的参与。截至目前约47%的央企涉及氢能业务,显示出这一领域的巨大潜力和社会认可度。
氢能在交通领域的应用尤为显著,通过在副产氢富集地区建设低价加氢站,实现快速盈利,逐步拓展至公交客运、干线物流等场景。截至2035年,预计氢燃料汽车保有量将达到100万辆。
展望未来2025年将是氢能市场发展的关键一年,政策支持、技术进步和市场需求相结合,将助力氢能产业迎来新一轮的增长浪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