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9日,在2025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上,国务院国资委副主任苟坪宣布,将对包括一汽、东风和长安在内的整车央企进行战略性重组,以集中资源提高全球竞争能力,推动拥有自主核心技术的世界级汽车集团的成立。

这一举措在消费市场引起广泛关注。为何选择此时推动央企重组?对市场和消费者有何影响?
增强新能源车竞争力全球汽车行业正经历电动化和智能网联化的变革,中国市场也在加速转型。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数据,截至3月底,中国新能源车市场份额已超四成,自主品牌占比达六成以上。
一汽、东风和长安在新能源领域的表现相对滞后。2024年,它们的新能源车总销量只有比亚迪的一半。这是推动央企整合的关键原因。
国资委主任张玉卓表示,国有汽车企业在新能源领域进展缓慢,国资委将调整政策,对三家央企进行独立考核。未来两年,新能源车市场渗透率预计接近七成。提升产品价值成为应对行业变革的重点。
过去一年,三大央企在新能源投资增长35%,掌握了电池、电机、电控等领域的关键资源。国资委启动了新能源车布局发展行动,聚焦动力电池、汽车芯片和智能驾驶系统。
集中攻关新能源核心技术,提升了央企的市场竞争力。据崔东树分析,战略重组将促进央企由独立向协同发展转型,形成技术集群,突破瓶颈。尽管如此,内部资源共享仍需探索。
提升产品性价比优势市场成熟后,消费者期待高质量的智能网联汽车。车型和功能快速迭代,对研发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今年,央企重组的路径更清晰。2月,长安与东风宣布正在筹划重组,引发外界猜测。3月28日,东风透露与长安的整合在推进,计划重组长安的汽车板块。
两家车企重组后,产业链更完整,产品矩阵更具竞争力,避免资源分散,降低重复建设。崔东树指出,规模效应带来的成本下降有助于提升产品性价比。
业内预测,东风与长安的整合将增强对供应商的议价能力,若与头部供应商联合谈判,成本降幅可能超过10%。
重组和并购在汽车行业并不新鲜,是许多车企成功的助推器。如大众利用并购打造庞大集团,丰田则通过优化管理保持竞争优势。
重组后,长安的智能技术与东风的电池研发优势互补,加速新能源汽车开发。在技术迭代快的背景下,重组减少了重复研发投入,集中攻克关键技术,比如智能网联系统和自动驾驶解决方案。
当前,我国汽车行业无序竞争导致利润下降,影响创新和质量安全。苟坪强调,央企应避免内卷,专注品质和服务,营造健康的消费环境。
更好满足消费者需求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陈士华认为,高质量发展核心在于提升产品综合竞争力和品牌力,创新是关键。
伴随消费升级,消费者出行需求提高,产品综合实力受到关注。得益于重组,一汽、东风和长安的技术已投入使用,整合研发资源,专注前沿突破,提升产品质量。
丰富的产品体系增加了消费者选择。2024年,央企推出了超过20款新能源车,涵盖各类车型,累计销量增长80%。重组后,产品线将更丰富,实现差异化竞争。
售后服务体验也将提升。重组前,销售网络地域性明显,重组后,网络覆盖更广,为消费者提供便捷的服务。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王鹏表示,这次重组释放了整合信号,推动车企合作,为消费者提供更符合需求的产品。服务网络的整合将提升消费体验。
